代数基本定理
定义
任何复系数一元 \(n\) 次多项式(\(n\) 至少为 \(1\))方程在复数域上至少有一根。
由此推出,\(n\) 次复系数多项式方程在复数域内有且只有 \(n\) 个根,重根按重数计算。
有时这个定理也表述为:
任何一个非零的一元 \(n\) 次复系数多项式,都正好有 \(n\) 个复数根。
代数基本定理的证明,一般会用到复变函数或者近世代数,因此往往作为一个熟知结论直接应用。
根据代数基本定理,一个复系数多项式 \(f(x)=a_nx^n+a_{n-1}x^{n-1}+\ldots+a_0\) 一定可以唯一地分解为:
其中各个根均为复数,\(k_1+k_2+\ldots+k_t=n\)。
虚根成对定理
代数基本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复系数多项式。当对实系数多项式进行研究时,虽然也能分解出复数根,却需要将研究范围扩大,不太方便。
虚根:非实数根。
定理:实系数多项式的根的共轭复数也是该多项式的根。
证明:直接在代数基本定理的等式两端取共轭即证毕。
如果根本身是实数,则取共轭仍为它本身,不受影响。
如果根是虚根,则虚根的共轭复数也是原多项式的根。那么,两个虚根就可以配对。
定理:实数系数方程的共轭虚根一定成对出现,并且共轭虚根的重数相等。
证明:假设一个根为 \(a+bi\),则另一个根为 \(a-bi\)。这意味着在分解式中存在两项:
可以看到两项乘在一起,各项系数会全部变为实数。这个等式右端的二次实系数多项式整除原始的多项式。
于是,在代数基本定理的等式中,两遍同时除以这个二次三项式,得到的仍旧是实系数多项式的等式。对新等式重复操作,随着次数的下降,若干次后即不存在虚根。
因此,每对共轭虚根的重数相等。证毕。
以下是虚根成对定理的推论:
- 实系数奇次多项式至少有一个实根,并且总共有奇数个实根。
- 实系数偶次多项式可能没有实根,总共有偶数个实根。
称上述二次三项式 \(x^2-2ax+a^2+b^2=x^2+px+q\) 为二次实系数不可约因式。不可约是指它在实数范围内不可约。
定理:实系数多项式一定是一次或者二次实系数不可约因式的积。
证明:
只要实系数多项式有一个实根 \(c\),就有一个实系数因式 \(x-c\) 和它对应;有一对虚根 \(a\pm bi\),就有一个实系数因式 \(x^2-2ax+a^2+b^2\) 和它对应。
因此,只要在原始的代数基本定理分解式中,利用虚根成对定理进行配对,即证毕。
根据虚根成对定理,一个实系数多项式 \(f(x)=a_nx^n+a_{n-1}x^{n-1}+\ldots+a_0\) 一定可以唯一地分解为:
其中各项系数均为实数,\(k_1+k_2+\ldots+k_t+2(l_1+l_2+\ldots+l_s)=n\)。
林士谔算法
简介
怎样对实系数多项式进行代数基本定理的分解?如果将数域扩充至复数会很复杂。
如果只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分解,只能保证,当次数大于 \(2\) 的时候,一定存在实系数二次三项式因式。
这是因为,如果该多项式有虚根,直接凑出一对共轭虚根即可。如果该多项式只有实根,任取两个实根对应的一次因式乘在一起,也能得到实系数二次三项式因式。
找到二次三项式因式之后,再从二次式中解实根或复根就极为容易。于是便有逐次 找出一个二次因子 来求得方程的复根的计算方法,这种方法避免了复数运算。
在 1940 年 8 月、1943 年 8 月和 1947 年 7 月,林士谔先后在 MIT 出版的《数学物理》杂志上接连正式发表了 3 篇关于解算高阶方程式复根方法的论文1,每次均有改进。
这个方法今天还在现代计算机中进行快速运算,计算机程序包(如 MATLAB)中的多项式求根程序依据的原理也是这个算法。
过程
要想找到一个二次三项式因子,就要将多项式分解为:
由于无法一下子找到二次三项式因子,按照迭代求解的思路,对于初始值有:
会产生一个一次式作为余项。只要余项足够小,即可近似地找到待求因子。
我们希望最终解是初始值加一个偏移修正:
余式中的两个数 \((r, s)\) 由除式的给定系数 \((p, q)\) 决定。有偏导数关系:
在初始的等式中,被除式 \(f(x)\) 是给定的,商式 \(g(x)\) 和余式 \(rx+s\) 随着除式 \(x^2+px+q\) 的变化而变化。因此有偏导数关系
注意到,偏导数只是一个数值,与变元 \(x\) 无关。因此有整除关系
这里的结论是,待求的偏导数,恰好是对商式继续做除法的余式。多项式对给定二次三项式的除法,直接计算即可。这里就求得了四个偏导数。
我们希望 \(s\) 和 \(r\) 加上偏移 \(ds\) 与 \(dr\) 得到 \(0\),即 \(ds\) 与 \(dr\) 是 \(s\) 和 \(r\) 的相反数。因此要解方程:
从上述方程组中解得 \(p\) 和 \(q\) 相应的偏移 \(dp\) 和 \(dq\),直接用二阶行列式求解即可。
实现
C | |
---|---|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|
|
参考资料与注释
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小熊老师 - 莆田青少年编程俱乐部 0594codes.cn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