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桶排序

前述几种排序算法都属于“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”,它们通过比较元素间的大小来实现排序。此类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无法超越 \(O(n \log n)\) 。接下来,我们将探讨几种“非比较排序算法”,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线性阶。

桶排序(bucket sort)是分治策略的一个典型应用。它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大小顺序的桶,每个桶对应一个数据范围,将数据平均分配到各个桶中;然后,在每个桶内部分别执行排序;最终按照桶的顺序将所有数据合并。

算法流程

考虑一个长度为 \(n\) 的数组,其元素是范围 \([0, 1)\) 内的浮点数。桶排序的流程如下图所示。

  1. 初始化 \(k\) 个桶,将 \(n\) 个元素分配到 \(k\) 个桶中。
  2. 对每个桶分别执行排序(这里采用编程语言的内置排序函数)。
  3. 按照桶从小到大的顺序合并结果。

桶排序算法流程

代码如下所示:

Text Only
1
[file]{bucket_sort}-[class]{}-[func]{bucket_sort}

算法特性

桶排序适用于处理体量很大的数据。例如,输入数据包含 100 万个元素,由于空间限制,系统内存无法一次性加载所有数据。此时,可以将数据分成 1000 个桶,然后分别对每个桶进行排序,最后将结果合并。

  • 时间复杂度为 \(O(n + k)\) :假设元素在各个桶内平均分布,那么每个桶内的元素数量为 \(\frac{n}{k}\) 。假设排序单个桶使用 \(O(\frac{n}{k} \log\frac{n}{k})\) 时间,则排序所有桶使用 \(O(n \log\frac{n}{k})\) 时间。当桶数量 \(k\) 比较大时,时间复杂度则趋向于 \(O(n)\) 。合并结果时需要遍历所有桶和元素,花费 \(O(n + k)\) 时间。
  • 自适应排序:在最差情况下,所有数据被分配到一个桶中,且排序该桶使用 \(O(n^2)\) 时间。
  • 空间复杂度为 \(O(n + k)\)、非原地排序:需要借助 \(k\) 个桶和总共 \(n\) 个元素的额外空间。
  • 桶排序是否稳定取决于排序桶内元素的算法是否稳定。

如何实现平均分配

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理论上可以达到 \(O(n)\)关键在于将元素均匀分配到各个桶中,因为实际数据往往不是均匀分布的。例如,我们想要将淘宝上的所有商品按价格范围平均分配到 10 个桶中,但商品价格分布不均,低于 100 元的非常多,高于 1000 元的非常少。若将价格区间平均划分为 10 个,各个桶中的商品数量差距会非常大。

为实现平均分配,我们可以先设定一条大致的分界线,将数据粗略地分到 3 个桶中。分配完毕后,再将商品较多的桶继续划分为 3 个桶,直至所有桶中的元素数量大致相等

如下图所示,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创建一棵递归树,目标是让叶节点的值尽可能平均。当然,不一定要每轮将数据划分为 3 个桶,具体划分方式可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。

递归划分桶

如果我们提前知道商品价格的概率分布,则可以根据数据概率分布设置每个桶的价格分界线。值得注意的是,数据分布并不一定需要特意统计,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采用某种概率模型进行近似。

如下图所示,我们假设商品价格服从正态分布,这样就可以合理地设定价格区间,从而将商品平均分配到各个桶中。

根据概率分布划分桶